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2008-4-3
談「太陽照常昇起」的電影技巧(1)---失敗

重看「太陽照常昇起」,應該可以說是一部失敗的高級作品。

前貼我說此片雙高,但高得黎有D亂,亂就係唔Work。唔Work以及失敗標準大概可循此觀之:連我這種觀眾都睇唔明部片講乜---睇第二遍都唔明,咁仲唔失敗?

電影不是一種高深藝術,無需受過訓練才看得懂。一般作品,從表達的意義上來說,第一是通不通(含令人睇唔睇得明) ;第二是夠不夠(長度廣度深度) ;第三是好不好(藝術層次)。

「太陽昇起」的內容高(有意思) ,但令人睇唔明,高極棧搞(或者只感受其晝面就滿足,另計) 。「太陽昇起」的技巧有極高的片段,但整體是失敗的。所謂技巧成功,是成功地說出故事,成功地令觀眾心靈觸動。但「太陽昇起」做唔到---除非你被某些片段MCC地觸動(我第一次看,就是這樣) 就滿足。(唔好抝頸,唔排除有少數人睇得明)

(1)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INSAFE System
關閉

13 個回復

倒序瀏覽
admin 管理員 2022-9-8 12:22:28
沙發
INSAFE System
關閉
談「太陽照常昇起」的電影技巧(2)---深入亂出、深入逆出

「太陽昇起」的技巧之失敗,俗語說「有佳句無佳章」、亦有「他自己才懂的手法」、「含糊當含蓄」、「懞朧地寫懞朧詩」等壞表現。人家是「深入淺出(回味無窮)」(如小安的電影) ,姜文則是「深入亂出(典床典席)」。

電影有一種東西叫「電影文法」,看電影是一種倚賴直觀順觀的理解行為(例:要看得切畫面才能進入欣賞層次) 。電影不是小說,不能重看的。(倒帶重看是反電影的)

例如電影畫面一out focus,就看不清楚;例如一行快格或慢格,就不是電影(當年除訏用紫外線超聲波來駁斥水晶的論据,堪可比擬)。電影畫面有「方向logic」的,你不能當「反鏡頭」為藝術手法。電影中是有「觀點logic」的,你不能以以「觀點混亂」當手法高超(如「神探」) 。

「太陽昇起」的技巧之失敗地方太多,試述其一:是違犯「電影文法」;「深入逆出」;故意讓觀眾「catch不到」晝面上的meaning。大縈者是「故事結構」和「叙事結構」,小縈者是「場面的開出」。

(2)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2-9-8 12:22:47
板凳
INSAFE System
關閉
舊電影人兄, 你好嗎?

"色戒"小說原稿出現, 有點真相大白的味道, 可讀性高. 但已不屬電影部份. (笑著說: 你週身帖債, 色戒都連本帶利還清了吧.)

"長江"不要再寫喇, 套片好難, 如果是其他人執導早就變成10大難片了. 再寫會浪費你的時間.

"太陽昇起" 好像好悶, 不想勉強自己去看. 好像王家衛的片, 因我沒有觀看藝術的觸覺, 有點怕

>>引用:
原帖由 舊電影人 於 1-4-2008 16:05 發表
未睇。
大佬,寫唔切呀!
"色戒"小說原稿感想己經放棄。"長江七號"專題未寫。"門徒"想寫。"太陽昇起"又被撩起興趣,返睇影碟,想寫其"電影技巧" ...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2-9-8 12:23:42
地板
INSAFE System
關閉
談「太陽照常昇起」的電影技巧(3)---「場面的開出」+「深入逆出」

先講小的,「場面的開出」+「深入逆出」。講開「場面的開出」,文章有破句之說(以及收筆的重要),姜文挺喜歡經營「場面的開出」,挺喜歡語不驚人死不休,全片第一組鏡頭先不說,以下舉例兩段,就是這種壞手勢:

第四段第一場。兩個女主角大full shot邊騎駝駱邊對白---維持了好一段時間。come on,觀眾簡直不知道「什麽人+那一個女人」在說這一段重要的對白(劇情的建立)。觀眾一甩了這一段對白(不知說者是誰,就不知佢講乜) ,就會甩下面劇情,就會產生看得很幸苦的感覺,就會產生悶(香港行家叫好「墜」)。

老一派導演大概會鬧姜文唔識怕戲。這一場前面(十幾個shot)有三個elements:女子、對白,山巒。姜文笨九七,將重點放係山巒:死驚觀眾唔知這個景好矝貴,大full shot!然而,你影大頭(close shot) 一樣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山巒啫。你一甩兩個女子(太long,看不清楚,且是第一次出塲),就甩埋對白,甩咗對白就甩埋「觀賞連續性」。

(3)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2-9-8 12:24:06
5#
INSAFE System
關閉
談「太陽照常昇起」的電影技巧(4)--- 『OS(畫外音)筒前』

第二個例子是這一段的第二場,蘇联老婦+翻譯『OS(畫外音)筒前』,犯了同樣毛病,觀眾不知是那一個人說這一段重要的對白(劇情的建立) 。到見到這個蘇联老婦個樣+翻譯個樣的時候,觀眾已甩了前面個幾句,潛意識要諗返前幾句對白,才能為意是講周韻的男友,嘩,幾辛苦呀。

『OS(畫外音)筒前』技法大概是是以前的聲音蒙太奇轉過來,如A女子惨叫聲接下一場B女子歌唱聲,等等。後來真的是筒前,有時是點綴式趣味,比如火車汽笛聲OS接下畫面火車開動,等等,是聲音成份。觀眾的接收系统(聽看)會好順。而對白是另一種,是需要思維的(感性與理性的分別),更况且蘇联老婦+翻譯的OS是一大pat。

我懷疑姜文連establishment和re-establishment(建立鏡頭和再建立鏡頭) 的sense都不懂用或不屑用,如前例,觀眾要知道蘇联老婦其人(或其hints),才捉到(catch) 頭幾句OS,才能"投入"。(比如一個主人翁永遠用旁白(OS),咁這個OS筒前,觀眾就知道是誰的OS)

(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2-9-8 12:24:37
6#
INSAFE System
關閉
談「太陽照常昇起」的電影技巧(5)---「OS喃喃自語/夢囈」(A)

從『OS(畫外音)筒前』想起「OS喃喃自語/夢囈」。

不知道網友有沒有發覺,高級藝術片常有「OS喃喃自語/夢囈」片段,成為一個影片主軸(axis),或成為一個影片串連(anchor) 。「OS喃喃自語/夢囈」是:

一是電影作者以第三身作OS(畫外音)詮釋式旁述,如《東邪西毒》及法國高達的影片。一是影片中某主要角色以OS(畫外音) 作「喃喃自語」,如《八部半》(1963)、《亞飛正傳》(?)(1993)、《藍草莓》(2006)等。一般影片也常用這個技法,用配角OS叙述主角的處境,如《大亨小傳》(羅拔烈福)(1974) 和近期的《奸雄正傳》All the King's Men (辛潘)(2005) 等。

姜文的《太陽昇起》一片有夢囈的感覺,反而沒有「OS喃喃自語」這家野,這是值得研究的。正如姜文自己所說,他刻意製造魔幻的感覺,這一點還是「有佳句無佳章」(有局部無全部) 「有點綴性而缺成功刻劃」,之外,卻無疑產生了夢囈的效果。

夢囈的效果是高級藝術片的touch(「款」) 。這一點《太》片第一組鏡頭作了充份表現:(A) 色彩(不是彩色)+ 聲音(蘇聯歌);(B) 浪漫+現實;(C) 回憶+瘋婦幻想。

(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2-9-8 12:25:05
7#
INSAFE System
關閉
我想指出的是,高級藝術片常有的「喃喃自語/夢囈」原型,《太》片具有了夢囈這一部份,而沒有「OS喃喃自語」這一部份。《太》片反而多了劇情性的『OS(畫外音)筒前』技法,但此OS不是彼OS,『OS(畫外音)筒前』是逆出,不好。

回說,電影作者以第三身作OS(畫外音)詮釋式旁述是「叙述」,『OS(畫外音)筒前』當然也是低一級的「叙述」(如前述,是逆出) 。而影片中某特定角色以OS(畫外音) 作「喃喃自語」則是「刻劃」。因為這種「OS喃喃自語」本身也是戲,發展中的戲。最常見的是,喃喃自語者對自己處境及心態的疑惑,疑惑就是戲。故此是刻劃。

《太》片為什麼沒有用這個「OS喃喃自語」作主軸(axis) 或串連(anchor) ,可能與「敘事結構」(四段) 有關,下面再談。

(6)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2-9-8 12:25:41
8#
INSAFE System
關閉
小結上述論述:

●《太陽照常昇起》是一部失敗的高級作品。
---「有佳句無佳章」、「他自己才懂的手法」、「含糊當含蓄」、「懞朧地寫懞朧詩」等。
---「深入亂出(典床典席)」。
---違犯「電影文法」;「深入逆出」。

◎大縈者是「故事結構」和「叙事結構」,小縈者是「場面的開出」。
?「場面的開出」+「深入逆出」
*大full shot
*『OS(畫外音)筒前』

?「OS喃喃自語/夢囈」
*《太》片有夢囈無OS喃喃自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2-9-8 12:26:15
9#
INSAFE System
關閉
談「太陽照常昇起」的電影技巧(6)---「全片第一組(或第一個)無厘頭鏡頭」(A)

《太陽昇起》中的「場面的開出」,不能不提「全片第一組(或第一個)無厘頭鏡頭」這一家嘢。

影片中所謂「全片第一組(或第一個)無厘頭鏡頭」是指這一組鏡頭:
(1)在時序上來說既不是第一場也不是序塲;也不是highlight場(如電視劇片頭)。
(2)是全片最重要的倒叙片段,如《大國民》(1948)的「rose bud」,《一段情》The go-between(1970)的老人車中片段(現叙反成為副體) 。
(3) 意識流用法,如《慕尼黑》(史匹堡)(2004) 中人質被殺片段,是主角的夢魘。
(4) 「錯亂叙事結構」中其中的的一謎塊的begining。如《危險人物》plup fiction(1994)的第一場;《Crash》(2004)的第一場,等等。

這一欄前面說過,近年,無論中西,都流行「全片第一組(或第一個)無厘頭鏡頭」的用法,港產片/華語片亦大行其道。但很多真的是無厘頭,同全片不配合。有一些很明顯是拍好了全片,然後抽一shot或一段作first shot。著名例子是《兄弟》(趙祟基) (2007)中的「劉德華受傷拉開鏡頭」。

(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2-9-8 12:26:40
10#
INSAFE System
關閉
(6B) --- 姜文的構思始終未成熟

乍看《太陽昇起》第一組鏡頭,是很醒神的,position了這是一部art film,所謂唔打得都嚇得(要注意,art film不等如是art) 。姜文是精心設計這一組鏡頭的,甚至可以說是(try to be)全片的精髓。


由於我看不通姜文的原涵意(沒有時間看姜文的訪問及看內地網民的討論) ,在這一點上,恕怪我用猜的方法來評論。我猜姜文的構思始終未成熟,塞入太多東西,太駁雜,太多自己的哲學。


而自己的哲學和影片的哲學又未能好好融合(例:李安V.s張愛玲), 繼而技巧上亦未能成功地表現---塲面上的花巧是末端。搞好了主體(主題) ,花巧是錦上添花,否則就會是「大電影實驗電影化」,徒落得不知所云之譏。「實驗電影」我指是看不懂那一種。


(8)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下一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