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999-4-14
談香港新浪潮

我經歷過香港新浪潮,也評論過新浪潮,前前後後有數萬字,大部份內容己經忘記了。現在re-call。

香港新浪潮特色:
●電視台為主的導演群;其中多有外國唸過電影的,也有本地出身的。
●題材多樣化,主要是社會題材,肯用非卡士演員當主角。
●考慮表現自己多於取悅觀眾。
●多外景及實景。
●其中多人揚棄跳鏡頭拍法,接近西片拍法。

"狐蝠"你都話好?當時我們認為是渣片。

而且,睇碟同係戲院睇係兩回事。

當然以今日的角度, 狐蝠在戲本結構有點粗疏, 演員表現生硬. 不過我的角度是以cult movie 去欣賞, 同時懷念一下遠古的生活, 我仲記得響北角國都戲院看哩! 其實梁普智的剪接都okey啦! 黑夜"依雷"避追逐的一連串街市景,現在好多似曾相識的場景, 白晝開巴士果段看到我眉飛色舞, 一路看一路對比新舊香港, 其實都最多係三十年光景, 變化實在好大. 成龍的追逐場景會唔會在此得到靈感?!

(舊作之一)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INSAFE System
關閉

5 個回復

倒序瀏覽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1 12:55:46
沙發
INSAFE System
關閉
新浪潮神話不再

‘新浪潮’一詞以及其電影對某些電影青年來說﹐是一個神話﹐遠而敬之。
前一陣子﹐某新刊電影雜誌就方育平快將放映的‘一生一台戲’﹐而邀請筆者 寫寫新浪潮的事。筆者覺得新浪潮已是逝去的光華﹐其人其電影在現今社會裡有多 少市場﹐值得存疑。

我的意思不止於商業放映﹐而是指文藝圈﹐甚至有多少談論價值﹐也值得懷疑 。世間事物有其階段性﹐過去的威水史讓它神話化好了﹐不要挑撥剩餘的沉澱物﹐ 幸甚。

章國明﹑唐基明等人在拍廉政劇集﹐何嘗有人談論過﹖這也好﹐搵食而已﹗結 果﹐‘一生一台戲’在百老匯電影中心放映﹐兩天收了千多元﹐相信破了本地華語 片最低票房紀錄﹐連哀悼也來不及﹐因為趕不上去看。

用心拍電影大晒

方育平是連奪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導演﹐當年仰慕他的觀眾跑去哪裡了 ﹖這個神話真寂寞。明報特地用一大版篇幅訪問他﹐方氏談對電影的理想是甚麼﹐ 已是老生常談。十年拍兩部﹐生活清苦等等也了無新意﹐就不見方育平說說為甚麼 電影賣座會這樣淒慘﹖為甚麼總不肯碰碰‘脫離觀眾’這個問題﹖

方氏對電影的操守﹐是值得尊敬的﹐但他的落後電影觀﹐不值得恭維。整篇訪 問中﹐最有可談性是最後一句﹕‘評價我的電影﹐請看全部。看看我是不是堅持以 前的態度﹐有沒有進步呢﹖進步───我的標準是那份對電影的心在不在。有心無 心很容易看出的。’

還是‘誠意大晒’的老套﹐還是阿Q式的孤芳自賞。但假如電影不能吸引歡眾 入場﹐又怎讓觀眾知道你的心﹖不要罵觀眾不識貨﹐商業電影觀眾固然勢利﹐藝術 片觀眾何嘗不現實﹖電影不好看就不去看就那麼簡單。斷估香港也有百多萬元的潛 在的藝術片觀眾﹐‘香港製造’可作一個指標﹐新浪潮神話可否再現得靠新一輩的 努力﹐但關鍵的是﹐不止於用心拍電影﹐還得用力拍﹐包括加強對時代的感染力等 等。

一九九九年一月九日
(舊作之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1 12:56:03
板凳
INSAFE System
關閉
又談新浪潮

香港國際電影節開鑼﹐推出一輯「香港電影新浪潮───二十年後的回顧」﹐ 引起了一眾評論者唏噓回顧評述。影評人張偉雄在《信報》中說﹕「我們真的未正 正經經去檢閱過它的重要性和意義。」

這有點奇怪﹐過去談論新浪潮的文章﹐汗牛充棟﹐翻翻《電影雙周》及國際電 影節場刊就知道。不過能否達到張偉雄理想中的用「點線面體」四個方面來評價新 浪潮﹐有待研究。但假如有人將這個論述層面說出來﹐則更理想。

說起新浪潮﹐有幾點是少人談起的。其一﹕「新浪潮」這個說詞是由當時主編 年輕人報章的高志森所提起的。其二﹕石琪前幾天在專欄中提及﹐新浪潮電影的崛 起和七十年代初一班拍八米厘短片(當時稱實驗電影)活動很有關係﹐這屬於「線 」的層次罷﹗而張偉雄對線的定義似乎是另外一種。

新浪潮的特點其實不難記憶﹐第一是電視台精英轉拍電影。第二是電影主流本 地化﹐五十年代出生的香港導演取代了邵氏國泰一輩的外江佬導演。第三是題材電 視化﹐具體的表現是專拍寫實題材﹐尤其是警匪題材。第四是新浪潮電影成為成批 電影留學生的競技場。第五是電影製作及拍攝趨向「無線菲林組化」﹐即半荷里活 式的拍法。當年譚家明設立後由劉芳剛主管的無線菲林組是新浪潮的溫床。麗的電 視的麥當雄﹠Co(癲十大奇案和癲大丈夫)則是粗獷街坊劇加動作的代表﹐ 後者是張偉雄提示的「後新浪潮」的主要養分。

有一點要提出的是﹐新浪潮的發韌是從電影本身刺激多於由社會所影響﹐這一 點可再研究。

一九九九年三月八日

(舊作之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1 12:56:17
地板
INSAFE System
關閉
新浪潮的社會意識

港產片大概從來都沒有以反映社會作出發點。以前沒有﹐現在也沒有﹐新浪潮 電影也沒有。縱然某些電影帶有強烈的社會性﹐都是附帶的電影成績。

新浪潮電影或者說它們的導演們著眼點在於求表現﹐表現自己在電視以外的電 影能力。這從他們第一部電影可以看得出來。徐克的《蝶變》﹑章國明的《點指兵 兵》﹑許鞍華的《瘋劫》﹑方育平的《父子情》﹑譚家明的《名劍》﹑余允抗的《 山狗》等等﹐百花齊放﹐各自各有不同機遇。全是搵食先行﹐表現次之﹐傳達信息 又次之。

故此﹐張偉雄在《信報》中所說的「新浪潮電影的強烈本土身分﹐意識不約而 同地浮現出來﹐首次自覺地把電影帶到與社會﹐城市對照去。」後兩句假如等同反 映社會﹐論點值得商榷。

比較有社會意識的導演是黃華麒。港台拍癲獅子山下出身﹐一個極欲透過電 影傳達信息的導演。他第一部影片《她的爸的媽媽的》(七六年)談性問題﹐比《 烈火青春》(太西化)﹑《慾火焚琴》(太似日本片)社會得多。說起來﹐黃華麒 和譚家明是「前新浪潮」代表人物﹐研究新浪潮的朋友不可遺漏此二人。

一九九九年三月九日

(舊作之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1 12:56:33
5#
INSAFE System
關閉
台灣小子論港片得啖笑

時常覺得台灣文化人﹑影評人不大欣賞港產片﹐甚至看不懂港產片。以前如是 ﹐現今也如是。忽然看到一篇閻鴻亞(筆名鴻鴻)的訪問﹐說這位台灣朋友(卅歲 左右)「情繫新浪潮電影」﹐由談論閱讀新浪潮電影的經驗進而月旦港產片。何方 台灣小子有此能耐﹖

讀罷訪問﹐不禁失笑。很懷疑鴻鴻看過多少部新浪潮電影﹖廿年前的鴻鴻看得 懂嗎﹖就算是名震港台的台灣「電影教母」焦雄屏﹐評論起香港電影時﹐其大文也 不忍卒讀。無他﹐台灣人不懂香港文化。

舉一例﹐當年筆者在台灣與一眾「文藝青年」激辯港台電影種種的問題﹐有一 回﹐他們主觀地要從許鞍華中的《瘋劫》發掘「尋根」的主題。天呀﹗《瘋劫》何 來有這個含意﹖香港通俗文化以至由它所產生的電影完全基於「異地雜種」(中西 古今匯萃之地﹐人們似無皇管的私生雜種)的這個社會基礎。這一點連某些香港影 評人也未完全通透認知﹐焦雄屏等人更不要說了。

閻鴻亞更屬於博懵一族﹐不知秦楚﹐遑論有漢﹖他論港產片的見解﹐得啖笑。 《去年煙花特別多》是《省港旗兵》般的類型片﹖《省港旗兵》和《邊緣人》可以 扯同一起評說﹖閻鴻亞的獨門絕活是句句不離口的(電影)「類型化」﹐其實這已 是過時以及偏狹的批評手段﹗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

(舊作之五)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1 12:56:53
6#
INSAFE System
關閉
新浪潮研究仍在摸索﹖

想不到經過廿年之後﹐對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回顧﹐仍處於探索階段。這是筆者 參加一個「新浪潮的總檢閱」座談會所得來的感想。四個講者都是著名影評人﹐見 解有獨特之處﹐但對於曾見證過這個電影生涯的人如筆者來說﹐對座談會的成績就 不免感到失望﹕怎麼會愈說愈不清楚的呢﹖

比如新浪潮是不是一場運動﹖假定不是(筆者認為不是)﹐就無從討論其失敗 成功與否﹖甚麼階段是新浪潮電影似乎也成為疑問了﹐甚麼泛新浪潮﹑廣義新浪潮 ﹑前新浪潮諸多電影───七零年代上半期的《神打》﹑《雙星報喜》﹑《鐵漢柔 情》﹐極端反新浪潮的《撈過界》───統統被捧上神檯與新浪潮並列﹐真叫人吃 不消。

個人認為﹐論述界對新浪潮的評價﹐太著重於文化論述以及純電影論述方面﹐ 而未能掌握當時新浪潮的工業環境這個因素﹐比如說「新浪潮是戰後嬰兒期的必然 結果」﹐就高不可攀。行內人就不如說﹕「佳視執笠﹐咪多人走去拍電影囉﹗」

這是一體兩面的事﹐但評論界就是喜歡務虛的探索(當然這方面需要研究及探 討)﹐未免言不及義。假如多舉出一些當時具體史跡印證新浪潮的進程﹐則比較能 勾劃新浪潮的面貌。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四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