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舊時香港電視劇(8) : 大橋和成份
第一,老簫的三條半大橋,不是他的發明,也不是他首先用,但他運用得好就是。
第二,《狂潮》不是先玩「酒店」橋,唔掂再改用復仇橋,這和創作程序播放程序不符合。
第三,《狂潮》先於老蕭的創作劇集,那豈不是老蕭抄周梁陳韻文的復仇橋? 咁牙擦乜野呢?
先講三條半大橋,老簫憶往,時時有意無意間透露這條橋那條橋是他發明的或他首先用的,這拿來嚇唬普通讀者,無拘,但行家聽到,側哂耳。先引老簫的吹牛:
『後來這變了一種公式,很多人跟我寫這種劇,叫成長橋,這也是我寫長篇劇三條半橋的其中一條,講一個人物性格轉變,轉變中有所失、覺悟、反璞歸真,這種戲其實影響最大,去到90年代萬梓良在TVB拍的都是這種戲,影響足足20幾年。』
影響足足20幾年? 真係俾佢吹漲!老簫可能完全無留意別人的戲。當時做編劇創作行的,誰不知戲劇有36條橋? 誰不會反覆運用?所謂「成長橋、復仇橋、時代橋」,甚至不是一种橋。它們是劇集中的成份,是劇集中的「主要推進舖排」賴以的成份,叫line(線),不叫橋。
請問,大部份劇集中,那一齣無成長、復仇的戲劇舖排?無時代變遷的描述? 「講一個人物性格轉變,轉變中有所失、覺悟、反璞歸真」只不過是Round character而已,大部份主角都會咁, 只是老簫運用得好D遮。
而老簫的「大地恩情」則是以時代變遷為主的劇种,屬屬劇种範疇。老舍的「茶館」,「阿甘正傳」是這一種,歸於歷史劇一類。但講「時代橋」,則有點不通,每一套劇集都有時代背景,都有時代感,橋什麼? 時代永遠都是一种襯托,本身不可能是橋(drama conflict/plot) ,什麼人在這個時代變遷中發生什麼事,才是橋。時代是一种成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