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一日
A29 星期三
嘉禾棄「廠」從「行」
嘉禾集團從一家拍片公司慢慢蛻化為一家國際性發行及戲院公司﹐情況跟十多 年前邵氏一樣﹐在廿一世紀來臨之前﹐退出了製片業。
然則它宣稱投資三億元於兩年半內拍攝四十部影片又是甚麼意思呢﹖據業內人 士估計﹐嘉娛通過中國電影發展基金(公司)拍片﹐是投資拍片﹐不是投入製作。
在電影界﹐跟其他行業一樣﹐分為‘廠’﹑‘行’﹑‘鋪’三個經營層次。廠 是製片廠﹐行是發行公司﹐鋪是戲院。這十多年增多一個層次﹐是金主﹐即投資界 。
以嘉禾為例﹐以廠起家﹐當年鄒文懷﹑何冠昌﹑梁風三劍俠拉得邵氏一眾叛將 ﹐在斧山道另起爐灶。卅年來都是以‘廠’為主﹐到中期兼做行及鋪﹐成績比本業 更好。
嘉禾集團於八十年代中期就知道製片業利潤不多。假如不是兼做發行及戲院﹐ 嘉禾早已做不下去﹐嘉禾的利潤完全來自東南亞發行的回收。
九七年金融風暴一來﹐玉石俱焚﹐嘉禾母公司被迫清盤。公司的形態則全面傾 向於‘行’的方面。
關鍵在於新嘉禾能保證片源的供應嗎﹖新嘉禾已蛻變成一個金主﹐買片為主。 對製片層次能有多少主導權﹖實在存疑。公布成龍將拍攝《巨星》一片﹐但大哥卻 全無回應﹐這不是好徵兆。可以看出﹐新嘉禾兩年拍四十部影片只是一個投資計畫 ﹐而不是一個拍片計畫。過去幾年﹐幾條院線之做不下去﹐是由於片源不繼。相信 新嘉禾也會遭遇同樣問題。
杜維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