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初探《文學與電影十講》一書
前言

2023-08-03

平時很少看書,為了編撰編劇課教材,挖空心思去搜索有關教材資料。
談論編劇的書籍不少,但用得著的不多。偶然看到一本《文學與電影十講》,是李歐梵作的序以及大力推薦。

李先生是我七十年代時熱捧的作家,什麼「在馬料水的日子」和夏志清的事跡,等等,尤有記憶。

略翻了一遍《文學與電影十講》,有點失望,甚至有點意外,作者所闡述的電影理論為什麼和我相處多年的電影大有不同?
話說,我們電影人對電影的論說和學術界的會有所不同,但電影不是什麼艱深的學問。文學也很容易理解,何致於我讀來之如讀外星文,而李歐梵的吹捧是否過了份?
《文學與電影十講》一書牽涉的內容甚廣,鄙人慧根有限,
越讀越痛苦。想評析一下,久久找不到切入的角度。現在先介紹一下書本。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INSAFE System
關閉

98 個回復

倒序瀏覽
admin 管理員 2023-8-30 20:48:03
沙發
INSAFE System
關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3-8-30 20:49:36
板凳
INSAFE System
關閉
《文學與電影十講》作者

李思逸博士本科畢業於中國武漢大學人文科學試驗班,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碩士、博士學位,曾是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08/2016-12/2017)。其研究興趣集中於現代性與現代主義、批判理論、視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等,出版有學術專著《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臺北:時報文化,2020)、《文學與電影十講》(香港:中華書局,2022),並在相關領域發表研究論文數篇。

在加入明愛專上學院之前,李博士曾兼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都會大學等本港不同高校,教授人文經典、批判理論、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方面的學士課程與碩士課程。
--------------------------------------
學歷
2018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學部哲學博士
2012 香港中文大學跨文化研究碩士
2011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碩士
2010 武漢大學人文科學試驗班文學學士

獎項
- 英國國家學術院 /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青年學者種子基金 (2019)
- 哈佛大學燕京訪問學人(2016-2017)

教學
- 文化理論入門
- 中西方人文經典
- 現代性與都市文化
- 經典電影中的美學與政治
- 文學與電影
- 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專題
- 五四知識分子與作家

研究方向
- 現代性與現代主義
- 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
- 批判理論
- 視覺與電影研究

現時研究項目
- 五四一代的理性與邏輯
- 1937-1958 鐵路與中國現代性:戰時經驗及其文化表徵 1937-1958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3-8-30 20:50:26
地板
INSAFE System
關閉
大陸出身的老師李思逸

李思逸大概是大陸出身的年青學者(2010年獲武漢大學學士學位)。後來港續留學,獲的是中大博士學位。他的主業是文化類,對電影涉獵似乎不深。李氏現今留教於香港,想不到大陸老師是香港大學的中堅了。他的大陸味10分濃厚,他書本中很多內容及用詞我都看不懂。不過聞說香港的大學教的多是大陸學生,這樣無妨了,一國兩制嘛(一笑)
李歐梵,記憶中、是個廣東佬(祖藉河南),今年也84了。李老原則上是受美國台灣薰陶的學者,沒什麼大陸味---比如書中的馬克思異化什麼的,非李老的菜---幾十年下來,會和大陸弟子如比水乳交融?奇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3-8-30 20:51:58
5#
INSAFE System
關閉
《文學與電影十講》
李歐梵序

本書是一部別開生面同時也能獨當一面的學術著作·其以 電影和文學的關係為主題,討論的內容不僅入乎文學與電影之內,更是出乎兩者之外,大有以十講的形式涵蓋「文學、電影及其他一切:的氣勢,讀來令人十分過癮。我在看完初稿後,就力薦出版,因為這是一本極為理想的大學教材,適用於包括中文系、電影研究文化研究、傳媒專業在內的相關課程教學。由於我個人多年前曾經寫過一本 類似的小書(《文學改編電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 公司,2010),所以對這個題目特別有興趣·但在閱讀本書後發現,它所涉獵的內容敘述框架、分析視角與我自己的作品大相徑庭。我是以文學經典改編電影為著眼點展開論述,且聚焦於所謂的西洋文學正典,反倒對於電影藝術本身並沒有深入分析。雖然我的結論並非獨鍾文學,但畢竟是從文學出發,又復歸於文學。本書則是從電影藝術 出發,首先介紹電影的基本視覺語言:蒙太奇和場景調度等,繼而深入探討電影作為敘事藝術的意義和可能,並輔之以大量的影片案例來為學生詳細介紹電影研究的基本知識,展示文本分析的可能路徑,在此基礎上鑑賞文學改編電影之得失—這正是考慮到學生實際需要而設置的教學模式。當我讀完書稿的前幾章之後,就對作者說過:選你這門課的學生真是有福了,但願下次有機會我也可以去旁聽。

本書作者李思逸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以 「文學和電影」為題開授過多次課程,同學們的反應十分 熱烈,好評頗多。這幾年受疫情影響,教學活動大多轉為線上進行,這使得他終於有時問和精力把相關講義·材料重新整理出來,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由於力求保留線下授課時的實況與氛圍,盡量以本科生能懂的語言來辨析理論、解讀文本,本書最終是以課堂講解而非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在諸位面前。故而任何一位讀者都能從書中感受到作者在教學時對於學術自由、精神獨立、師生平等的重視。思逸是一個對待學術很嚴肅的年輕學者,自我要求甚高,不滿意的文章不發,不喜歡的課不教,做到這些在今天的學術界都要付出高昂代價。他甚至一開始認為這本講義過於通俗,不算學術,不值一哂。可單是仔細檢視書中涉及的電影理論和研究資料,涵蓋之廣、功力之深就 足以令人咋舌。而作者對於理論概念的闡發深入淺出,對於經典原著的引用信手拈來—這是只有真正熱愛文學和電影的人才會達到的熟稔程度。全書的文本闡釋更是精彩至極,思逸經常能以自己的思維邏輯把表面上不相關的兩者聯繫起來,得出與眾不同的新見解,看似天馬行空, 實則用心縝密。鑑於此,我認為這本小書絕不簡單,通俗亦深刻,短小卻廣博,反而比大多數重複乏味、堆砌注腳,自我封閉的流水線文章更有學術價值。因為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維繫人們對於文學和電影的熱愛,激發一般愛好者們對於學術研究的興趣,更是相關專業初學者們的最大福音。為了供有心的讀者和同學能進一步研讀學習,我要求作者把所有的參考文獻—特別是相關理論文章和專著盡可能詳細列出,雖然課堂上的旁徵博引、即興發揮事後去追溯來源極為困難,思逸也都一一照辦了。

本書的一大精彩之處在於對影片和小說的個案舉例及文本分析。首先在案例選材上就令人驚喜,視野之內經典者有,通俗者有,具象生動者有,抽象燒腦者亦有:從籠書生到卡夫卡,從李昂尼(Sergio Leone, 1929-1989) 的《荒野大鏢客》(A Fistfulof Dollars, 1964)到黑澤明(19 10-1998)的《羅生門》(Rashomon, 1950),又從飛鳥俠、哈姆雷特到賈樟柯,哥德爾定理,五花八門,應有盡 有每一個例子都是用得恰當好處,圍繞書中問題、助 人解惑其次在本書後半部分,作者充分展示了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思想史的獨到見解,這對研究現當代文學的讀者而言,會十分受用·作者的分析角度與眾不同,非但圍繞文學改編電影的既有主題,層層展開;更是提供了足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反思,將相關案例放進一個類似於政 治無意識的總體框架中以詮釋顯然,作者對上世紀 八九十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思潮十分熟悉,花了大量篇幅解析(也不乏批判)文革後的文化熱和尋根熱,評鑑當代知識分子的啟蒙與反啟蒙論爭。更妙的是,作者將不同時期 的文學改編電影納入進一個極具解釋力的哲學模型中即主體的困境這裹的主體小至個人、大到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想要自欺不可得,努力自覺不長久,始終搖擺於主體地位的確立和喪失之問。這種批判程度和思想張力,是一般研究電影的學者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個人最欣賞的「壓軸戲」,是第八章有關沈從文抒情美學的論 述。雖然根據沈從文小說改編的影片如《湘女蕭蕭》、《邊城》,以及費穆的《小城之春》等經典之作已有不少學者 作過研究,但思逸依然能提出新的闡釋,充滿真知灼見。這裹面對抒情論述既有同情式的理解,也有發人深省的批 判,有心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不再贅述。

此外,我特別推崇的是作者所採用的論述語言。書中關於理論的介紹和分析皆可作為我心目中的學術典範。因為這 些都是作者在深入閱讀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後加以提煉,再用一種準確明晰又略帶抽象性的語言表達出來,與 讀者真誠交流、為學生解惑。無論多麼艱深晦澀的理論話語,經過作者的講解和表述,就立即顯得生動起來,清晰易懂。我想作者的語言風格之所以具有此種魅力,原因無他,只因思逸基本的學術訓練就是西方哲學。哲學的思考·寫作方式和文學·歷史不同,除了注重語言的精確之 外還特別強調邏輯思維和論證結構,經過此種訓練再去研究文學和電影,寫法就是不同。事實上,在當前文學和電 影的研究領域,許多學者並無此種哲學思維的訓練,僅憑一腔熱誠甚或虛榮心作崇,就在堂上賣弄熱門理論、時髦話語,往往不得其解,還令學生聽得一頭霧水。至於所寫作品,更是到了不用理論就不會說話的地步。我絕不反對理論,只是悲嘆中文學界難見真的理論。或者是虛張聲勢,或者是糊弄外行,或者是討好評審,無論如何,羅列人名、轉引術語、堆砌注腳都不是在拿理論做學問, 那不過是在訴諸權威。有理論而無思想·無見解也是一種 悲哀。李思逸恰好相反,他所引用的理論概念無不是在為自己的思考論證服務:採取一種循循善誘的態度,以精確而清晰的語言把各種涉及到文學和電影的理論,文本都作抽絲剝繭地分析、闡發,最終引出令人信服的總結。他甚 至不避俗語,文中常見「其實說白了,就是……」等句式,但也是幾句話就擊中要害。學生剛開始接觸到這種風格時肯定也是一知半解,但只要堅持下去很快就會見到亮光,這就是教學的智慧,也是理論功力深厚的明證。

李思逸是我的學生,而且是我作為老師最引以為傲的「得 意門生」之一。孟子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 子之樂,也是我的幸運。至於「教學相長」,我認為就是師生雙方可以互相學習切磋,彼此得益匪淺。多年來思逸和我即是如此·我一向鼓勵自己的研究生要獨立思考,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做自己最關心的問題,絕不要為前輩所累,更無需為老師背書。所以嚴格來說,我沒有「師門」,思逸也不算「門生」—思逸作為一個獨立的、出類拔萃的學者,和我同屬於一個自由·平等的學術共同 體,這圖景固然過於理想化,但未嘗就不該付諸於現實。 思逸的第一本學術著作《鐵路現代性》(台北:時報文化, 2020)一經出版就得到學界不少好評,馬上就要推出簡體字版。本書是他的第二本著作,原來只是為了自己的興趣和授課的需要而著手,「無心插柳J反倒成果豐碩。一個 年輕的學者有如此成就,怎能不令我開心?長江後浪推前浪,老一代的學者有責任提拔後進·超越自己。這篇介紹性的小序,算是我對思逸的一種鼓勵和祝福。

李歐梵 2023年3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3-8-30 20:53:59
6#
INSAFE System
關閉
《文學與電影十講》目錄
序/李歐梵*4
第一講―導論:有關視覺性與敘述性的思考
文學與電影異同略論*13
電影的形式特徵*33
第二講―現代性的視覺文化:繪畫、攝影與電影的誕生
透視法與西方繪畫藝術的演變*43
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確立*58
第三講―電影的形式特徵之一:攝影與場面調度
攝影*74
場面調度*80
電影與戲劇之比較*88
第四講―電影的形式特徵之二:敘事結構
電影的敘事結構*105
案例分析:《羅生門》及其電影改編*120

第五講―電影的形式特徵之三:剪輯
常見的剪輯方式*139
蒙太奇理論與現代主義文學手法*145
第六講―文學改編電影之一:1960年代以來的自覺/自欺
任何一部電影本質上都是改編*170
案例分析:比較《天鵝絨》和《太陽照常升起》*176
第七講―文學改編電影之二:1980-90年代的啟蒙/反啟蒙
八十至九十年代的文化熱與新敵蒙*200 敵蒙辯證法及對現代性的批判*211
現代小說的「改編熱:*223
第八講―文學改編電影之三:1930年代的抒情記憶
沈從文的抒情論述卜239
沈從文小說的電影改編*251
《小城之春》:抒情的可能與限度*259
第九講―理論顯微鏡:賈樟柯電影中的時空壓縮及異化現象
文化研究對於全球化的理論批判*271
電影文本分析*284
第十講―文本望遠鏡:車廂邂逅與時間迷宮
車廂邂逅:火車上的浪漫與犯罪*304
時閒迷宮:以有限想像無限*卜320
主要參考資料 *353
後記*34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3-8-30 20:57:09
7#
INSAFE System
關閉
評《文學與電影十講》一書
書本的毛病


《文學與電影十講》自有它的價值,引用資料十分豐富,很多地方、意思深奧。然而,作為一個(退役了的)電影人的我,讀來真有點受不了。李歐梵對書本內容的讚語(紅色字),好些地方,我覺得好像在說反話,在打作者的臉一樣。當然,不排除是我個人的偏執。年紀大了,看什麼也不順眼。但我再細讀這本書的大部份內容,經過思考,覺得還是要維持我的看法並加以評析。冒犯之處,請李博士見諒。

首先,個人認為,《文學與電影十講》一書作者對電影(主要是創作及製作方面)並不熟悉﹔選擇的電影資料很不現代,案例古老,數量也少。
第二點,我看不出《文》一書對「文學與電影」說出了什麼精
闢的見解。李博士後來將文學窄化為小說,然而,書本中的對「由文學(小說)改編電影」這個論題,我還是看得很迷糊,大慨是,始終是隔行如隔山。
第三點,是所謂理論架構以及論述用語方面。我認為,除了(不是全部)太抽像難明、文不對題、引用學術說詞太多之外,還有,用一些主觀上的哲學思想套入自己也並不了解的電影中,得出一種自以為是的學術成果(論述)的毛病,令人看得很懊惱。以上種種,後面會詳細闡述 。

(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3-8-30 20:58:05
8#
INSAFE System
關閉
評《文學與電影十講》一書
「電影人」和「學術人」是兩個世界


話說回來,這可能是「電影人認識電影」Vs「學術人認識電影」不同的緣故。李博士假如看到我這篇文章,大概也會認為電影人「沒文化」。「電影人」和「學術人」是兩個世界。但真相/真理(truth)只有一個呀﹕什麼是電影(電影藝術)?什麼是文學(小說)?兩者關係若何?可有比較之處?想比較些什麼?

我不贊同李歐梵所說的﹕「這是一本極為理想的大學教材,適用於包括中文系、電影研究文化研究、傳媒專業在內的相關課程教學」。我女兒是港大畢業的,平時也修讀電影研究興趣班,對這本書也看不下去(或者是看不懂)。我是老電影人,所謂傳媒專業,也作如是觀。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心裡想﹕我的天呀,究竟有多少個大學生讀懂了這本書(就假定他認識電影,以及讀過李博士所提供的電影案例及參考資料)?有多少個大學生看過這本書之後,自信可以參加拍攝電影工作?或能改進自己拍攝電影技巧(假定他是一個自媒體者)?有多少個大學生看過這本書之後,可以從中啟發,再創造一套自己(有關電影的)論述?我歡迎有成功䅁例的同學上來打我的臉。

(2)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3-8-30 20:58:19
9#
INSAFE System
關閉
評《文學與電影十講》一書
電影的構成
兩師徒搞考古學乎?


我記得李歐梵七十年代的著作中也有談及看電影事跡的,但他畢竟活在象牙㟷中,不知(㓉的)電影的全部。

「鑑賞電影」和「研究創作/製作電影」是兩個不同的領域﹔(那一類)電影和文學(假定窄化為小說)的比較是另一個領域。其中,電影的產生,「創作/製作」的因素很多,電影成品的面貌因此會千變萬化。電影本身有一定的原理,但成品(每一套電影)都會有所不同。以及,電影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大眾娛樂藝術,是反映存在中的生活的藝術(所謂貼地)。加上「創作/製作」因素與時俱進的變化,每一個成品的面貌自有不同。

比方說「抒情」,你還拿着四十年代拍出的沈從文電影來說事,是脫節了。李歐梵於2010年引用《小城之春》(1948)等片論証,用的是影片中1920年代的生活、1940年代的電影技巧(創作/製作的因素) ,行嗎?李思逸2022年也用《小城之春》,兩師徒搞考古學乎?須知道,抒情電影每年都出產不少啊(中、港、台、外片)。
而,「鑑賞」標準也隨著時代有所不同,學術人似不能攬著過時的鑑賞眼光去論述過去作品的。比方說,你叫學生怎樣從《小城之春》中學到「能表達出2023年香港抒情的情懷」?用古紙堆作材科,企圖去開發出一些對活的藝術(文學與電影)的比較論述(假如開發得成),我看不出有什麼意義。

(3)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dmin 管理員 2023-8-30 20:58:32
10#
INSAFE System
關閉
評《文學與電影十講》一書
關於《文學與電影十講》中的論述
李思逸對電影(主要是創作及製作方面)似乎不熟悉


回到《文學與電影十講》中頭半部的論述,我第一個疑問是﹕李博士對電影(主要是創作及製作方面)似乎不熟悉(或者用另一種語言及角度),所以「文學與電影」的整體論述就沒有了扎實的支撐基礎。作為拍攝及研究電影(創作及製作)多年的筆者,個人認為,李氏並未get到電影的真諦。
我估計,他看電影不多,尤其是現代電影,舉例,參考電影,《文學與電影十講》列出的,只有31部。其中,百多年前的影片(西片)有多部。話說,我不是搞研究的,疫情起,開始搞的(網上)編劇課程,有一part是「看cut學技巧」,拿作案例而進行搜集的影片,就有300多部(劇集亦相當)。《文》作者的取材,數量之少,可用性之貧乏,好像只在做門面功夫。

(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